谈谈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吴国胜
吴国胜,1964年9月5日出生,湖北广济人,科技哲学家、科学史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历史系主任、教授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科学馆馆长。
①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曾一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舆论和共识。 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新论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为什么没有出现现代科学呢?”这个论证也被称为“李约瑟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些年轻的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才开始质疑李约瑟问题,引发了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争论。
引言: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争论的背景
② 纵观历史上的“有论”和“不论”,双方都没有明确(或没有说)各自的“科学”指的是什么,中国在“古代”有什么意义上的科学?首先,“古代中国”没有科学。
③我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无论是现代数学实验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还是西方理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指出争议中的问题:“科学”的含义没有明确界定;然后阐明作者的观点
④西方理性科学是自希腊以来贯穿西方文明发展的主流知识形式。现代数理实验科学是在西方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性科学的新形式。理性科学不一定产生实验科学,但没有理性科学,实验科学也不一定产生。这一点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一百年讨论中没有被注意到。
⑤如果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比作生长在各自花园(历史条件)中的两棵大树,那么它们就好比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桃”树。这两棵文明之树的品种和基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数学实验科学的起源本质上是西方文明背景下苹果树结果子的问题。至于桃树为什么不能结苹果,只要知道它是桃树而不是苹果树就可以了。
西方科学形式和关系
①西方科学的形态特征是理性科学,它催生了现代数学和物理实验科学。 ②科学与文明相关,西方文明孕育了科学精神
⑥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血缘文化。核心是亲情。在家庭文化中,爱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理性和法律。与中国典型、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受到狩猎、游牧、航海、商业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人类文化。陌生人组织起来的一群人,不能按照血缘关系的原则来组织。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构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这就是“契约”。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宣扬了一种不同的人性理想,即“自由”是人类的根本标志。
西方文明与契约文化的特征
比较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指出西方文明是受各种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的人类文化,催生了契约文化,塑造了人性“自由”的理想。 (联系《故乡中国》)
⑦为了创造自由的心灵,需要什么样的人文形式?希腊语答案:科学。希腊理性科学形成了西方科学的伟大传统,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精神”。这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只注重知识本身的确定性,注重真理的独立自足性和内在推演性。科学精神源于希腊人性自由的理想。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自由精神。
自由人性的理想孕育了希腊科学(精神),形成了西方科学的伟大传统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一种注重知识本身的确定性、真理的自主性和自足性以及内在推演,而不考虑实际效用的思维方式。
上述④-⑦讨论了科学产生的文化土壤
文化土壤的差异导致我们缺乏自由意志和科学精神。我们是否需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土壤?
⑧所有文明,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积累了应对“外部环境”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表现为技能,有些则表现为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自然历史。这类知识侧重于对特定事物的具体探究,而不是事物的一般性质。作为现象学研究,它侧重于收集、命名和分类工作,而不是概念演绎。我相信这种知识非常古老,并且像技术一样遍布所有文明领域。即使在有理性科学这样参天大树的西方,仍然有浓厚的博物学传统;在中国,博物学非常发达,并且有自己的特色。我主张中国古代就有博物学意义上的科学。
自然历史的特征和普遍性
博物学是处理外部环境的知识,存在于所有文明地区。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探索,注重收藏等工作,就是现象学研究。
⑨ 西方博物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19世纪以后,传统的博物学领地被数学和物理科学吸收,日趋衰弱。一般来说,在西方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博物学的地位都低于自然哲学,是一棵“小树”而不是“大树”。由于中国没有“理性科学——实验科学”这棵大树,所以博物学尤为突出。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自然概念,也没有独立的自然知识范畴。但华夏众生分天、地、人三才,三大领域都有极其发达的博物学。中国科技史界公认的明末四大科技巨著《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均属真迹自然历史作品。
西方和古代中国博物学的发展
西方博物学被数学科学取代而衰落,而中国博物学却极其发达。
上述⑧-⑨讨论了自然史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科学,并解释了其性质及其中西发展。
⑩近100年来,中国科技史领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基本上遵循李约瑟纲领:一是科学与技术混杂在一起,不加区分;二、用现代科学的分类范畴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科学史。我认为,中国科技史界应该突破这个纲领,尝试以“中国古代科学本质上是博物学”的新纲领来改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建议
指出过去中国科技界沿袭了李约瑟纲领,导致了用现代规则和古代规则代替西方规则的问题。建议突破这个程序,尝试用新的程序改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摘自《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略有修改)
3、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多个“科学”概念,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摘录。下列与本文内容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科学大致可分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
B.自然科学提供了一整套西方价值体系。划分和分类是“科学”的基本学术形式。
C、现代自然科学又称现代实验自然科学,是指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自然科学。
D、从古代自然科学到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4、小明根据文章涉及的科学史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下列结论之一符合文章含义的是( )。 (2分)
答: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学术界的舆论和共识是,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
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已经发展了科学技术,但近代中国并没有产生理性科学或实验科学。
C、现代数学和物理实验科学是希腊理性科学在适当的历史条件下演变而来的新的科学形式。
D.自然历史源于人们与自然打交道的直接经验。东西方都有深厚的博物学传统和发达的博物学。
5.根据文章内容可以作出的推论是()。 (3分)
李约瑟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一度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并流行了近半个世纪。
B.李约瑟认为,科学与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科学就是技术,科学与技术是可以无差别地制造的。
李约瑟未能注意到现代实验科学与理性科学之间的演化关系,这是他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李约瑟用现代科学的分类范畴来组织中国古代科学史。有一些错误需要纠正和突破。
6、小明读完这篇文章就糊涂了:作者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比作各自花园里的“苹果”树和“桃”树,似乎没有解释清楚中国不生产的原因现代科学。请结合以下材料,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帮助他消除困惑。 (5分)
【豆袋】隐喻推理就是用生动的隐喻来解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把复杂的概念和观点转化为易于理解、具体可感知的内容,使读者或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传达的。原则,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说明:判断推理、分析、隐喻效果3分;分析隐喻推理的重要性或局限性得 1 分。全文主要论证方法1分,观点总结1分。直到给出5分。
①确定隐喻推理并分析效果:以“树”比喻凸显中西文明差异,以“树果”关系比喻文明与科学的关系。这很容易理解。 (3分)
②比喻的局限性:就小明的问题而言,比喻有局限性/就本文而言,“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不是论证的主体。 (1分)
③联系文本解释了小明的疑惑:读第4至7段可以看出,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是因为它是一个以血缘和亲情为中心的农业文明,缺乏西方通过自由孕育科学精神的土壤。 (1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xianghudong.com/html/tiyuwenda/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