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符合临床实际,那么这个理论或观点就是正确的,值得推广。 “平补平泻”的各种操作手法,也都有各自相对的适应症。例如“不补不泻”适用于一些无虚无实或虚实不明显的病证,“小补小泻”适用于阴虚失调引起的症状。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这个术语的解释,而要注重运用这些理论和技术来服务临床;最终,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临床证据支持理论,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浅谈针灸防治亚健康状态 惠如婷(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 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激烈的竞争、环境破坏等问题相继出现,身心疾病日益增多。医学模式也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还必须包括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的完美状态。这就产生了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是由前苏联学者伯克曼提出的。指既不完全健康也不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它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现出一种活力和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诊断缺乏确凿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通常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其主要表现有:身体虚弱乏力、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据相关文献分析,我国有7亿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全国总人口的60%至70%。亚健康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隐形杀手,也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之一。 2.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中医理论中没有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病前”范畴。 《卫·162·2011'四川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疾病》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看得见的严重疾病。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存在气血、阴阳、脏腑、营养等失衡。 。 《问·气气通天论篇》云:“阴阳为秘,神为良药”。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营养健康和谐,健康就有保证;反之,则健康有保障。否则就会出现相应的亚健康或疾病状态。中医认为,亚健康的原因包括外因(如环境污染)、内伤(如工作压力)、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气机失调、血、阴阳、脏腑、营养、健康,或五邪内生,或消耗正气,从而引发疾病。 3 针灸防治亚健康状态的理论基础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针灸是利用不同规格、型号的针刺入人体穴位,结合相应的补泻手法,激发人体的正气,从而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 、营养、保健,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艾灸是用火点燃艾条,灼烧穴位,让热量渗入皮肤,温通气血。它通过全身经络进行传导,调节气、血、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此外,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刺激器,通过神经反射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最终对集体产生调节作用,促使集体保持平衡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针灸防治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治未病”的过程。 “防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未病前的预防和已病后的预防两个方面。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虽然没有疾病,但是有气血阴阳的盛衰。针灸不仅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还能积极阻断其转化为疾病。另外,针灸或艾灸某些穴位,可以宁心安神,调节情志。这也符合现代新认识,即“防病”包括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 4.常用穴位的选择及意义。针灸干预亚健康状态的临床选穴范围非常广泛。通过查阅文献,大致可归纳为以下选穴及针刺方法。 (1)背部穴位的针灸防治。背部腧穴均分布在腰部和背部的膀胱经上,与相关脏腑的位置相对应。是五脏六腑之精气灌注于体表的部位。它们对于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正气具有重要作用。穴位,正如《类经》所说:“十二枢……开于五脏六腑”。有学者从解剖学角度进行研究表明,背穴神经的分布模式与脊神经的节段分布特征大致一致。当神经功能紊乱,内脏生理平衡被破坏而发生疾病时,相应的背部穴位就会出现阳性反应点,所以针刺背部穴位改善了局部组织的代谢,同时作用于体感以及交感神经末梢水平的伴随血管。它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相位反射通路作用于游离神经中枢,调节内脏功能,并通过感觉纤维传导至大脑。借助下行传导纤维连接,实现对内脏器官及全身的良性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上背部腧穴的选取对于防治心悸、气短、月经不调、失眠、头痛、健忘等亚健康相关综合征具有重要作用。 (2)针灸四关穴防治。四关穴是合谷穴、太冲穴的左右穴位。 “关”是气出入的门。 《灵枢·九针十二源》中说“四经主治五脏”。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上肢末端;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枢穴、原穴,位于下肢末端。肺与大肠由表及里相联系,故大肠经属金,故下行经畅;肝经属木,升发经顺畅。故合谷之气因天气而自然下降,太冲之气因地气而自然上升,行于自然界。阳明是气血充沛的经络。肝主疏泄,藏血,故能行气血,调和阴阳。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四关穴来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 (三)“养生穴”防治针灸“养生穴”在干预亚健康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适合身心虚弱者,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等症状。长期的体力消耗和精神疲劳。慢性病康复。正如《应急要方》中所言:“凡人出游吴蜀地区,常需艾灸身上三两处,不让疮毒暂时消失,温疟毒瘴就不会痊愈。”能够接触到人们。”这体现了针灸的能力。起到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作用。在选穴上,临床上经常使用百会、神庭、神阙、命门、关元、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63.2011’四川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统计显示,足三里穴是临床防治亚健康状态最常用的穴位。
5 小结 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但预防和调理也尤为重要。临床上可采用针灸或针灸结合、补补或泻下、或补泻并用的方法,以调和气血、阴阳,协调脏腑、营养保健。 ,使身体达到“阴平阳秘,神气痊愈”的目的。国家具有“未病先防,防病不愈”的作用。针灸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无毒副作用。因此值得临床医生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推广。艾灸治疗表热证的理论渊源吴楠、尹帅(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艾灸是指应用高温(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树叶或其他物质)或低温,或某些物质(其他对皮肤有刺激性的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它是利用穴位或特定部位温通气血、强身祛邪,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疗法。 《说文解字》云:“灸,即燃烧,从火声而出。艾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用艾条点燃火,按按燃烧。”可见,艾灸就是烧、熏、煨。据《本草从心》记载,艾叶:“艾叶味苦辛,生温,熟则大热,有纯阳之性,能回亡阳,开十二经脉,行三阴,理气血,祛寒湿,暖身。” “子宫。”由于艾灸具有温煦的特性,古往今来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艾灸属热性,适用于虚寒之症。恐伤阴液,助火为误,故常列为灸法禁忌。
甚至许多现代针灸教科书都把“实则泻,虚则补,热则致病”(《灵枢经脉》)作为针灸适应症的金标准。认为艾灸适合虚寒患者,针灸适合实热患者。 。艾灸治疗热证似乎与“寒以热治,热以寒治”的治疗原则相矛盾,但《内经》中却有例子。然而,自从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火灸的诸多“倒火”危害以及对证候的变化和损害后,后世一些医家就采取了谨慎甚至是谨慎的态度。对艾灸治疗热证的消极态度,引起了中医界对艾灸治疗热证的质疑。关于是否可以艾灸,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共查询国内中医期刊发表的艾灸(或以艾灸为主)临床疗效观察文章648篇,提取相关信息70条,建立10年艾灸文献信息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对艾灸治疗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艾灸的药性和温热作用上。艾灸治疗选择的穴位相对集中于足三里、神阙、北俞、关元、三阴交、气海、中脘、百会、天枢等具有温补作用的穴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目前艾灸基本能够治疗虚证和寒证,但对实证和热证的报道较少,在理论和方法上也存在缺陷。但笔者认为,就表热证的病机而言,用艾灸来治疗并没有什么不可取的地方。说文热证,病名,表证类型之一。与冰冷的外表相反。柯雪范等认为,表热证是热邪侵犯体表,卫气与之对抗所致。卫阳郁闭,故发热,卫气受抑,温养肌肤的功能受阻,故有轻微恶风寒的现象。
性温,容易消耗津液,所以一开始会感觉有点口渴。邪在皮肤表面,间质肌开合失调,故无汗或少汗。如果头部之气不利,就会出现头痛。若邪热犯肺,肺气亏虚,就会出现咳嗽。热气郁结肺经,可能会引起喉咙痛。可见,表热证的病机始终是热邪、气滞所致。 《素问·调经论》云:“上焦若受阻,则皮肤密密,间质受阻,宣府受阻,卫气不能逸出,故为外热。”气滞发热的机理是卫气不畅。正如刘河间所说:“郁,郁者,气滞热阻。所谓热盛,指骨节闭结,热滞。”气为阳,热为阳邪。热导致气滞,两阳相交,灼热愈烈,故郁愈重,热愈烈。清代医家吴又可说:“阳气行行,温养诸骨。阳气若壅,郁则生热。无论脏腑经络,表里,血分气,若有阻碍,就会引起发热。”艾灸用于表热证,正如王涛所言:“诸阳皆表,表部先受病变皮肤,故灸可擦膏灸,以发汗而痊愈。” ”其理论遵循《素问》中“正、反、逆”、“从”、“火抑”的治疗原则。 《素问·六元正己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发之,水郁破之,而调其气。”对于火性炎症,用艾灸来治疗,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顺势而为。 16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xianghudong.com/html/tiyuwenda/9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