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晓军(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大学之道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智力的培养。近期,针对大学生“第一步”走向社会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国内多所高校尝试开设爱情课程、法律通识课程、金融素养课程、健康素养课程等社会素养课程。课程,深受大学生欢迎。 ,“课难”的情况时有发生。正如一些专家所说,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全面发展的心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教育,必须同时开展“德、智、体、艺、劳”五育,传授学生各方面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由社会。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的功能,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职业选择观、提高学生素质的神圣使命。整体素质。
高校是学生从“家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中间转换器。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为了能够养活自己,履行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综合素养。修身、社会素养课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社会知识课程的强烈需求,帮助学生构建综合技能矩阵,实现全面发展,现实而紧迫。
毋庸置疑,当前高校社会素养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比较分散,部分内容设计与需求脱节,课程连续性差。对此,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完善社会素养课程体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这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目前,各地高校社会素养课程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这些课程都经过了实践检验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但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可统一设计规划,对社会素养课程进行分类,制定课程指导目录、内容大纲、教学标准等,供各地高校参考,自主选课。 。同时,可以试点将社会素养课程纳入必修课并采取学分制,吸引学校和学生对社会素养课程的关注。
社会素养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现实社会,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常识素养课程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在深入调查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道德、法律、情感、健康等课程可能需要作为重点课程。对于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也是必需的。但同时,我们应该避免陷入在表面层面教授简单实用技能的陷阱,而应该有超越这个层面的愿景、结构和设计。
社会素养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要使社会素养课程真正做到突出、有效,可以在校内选拔一批优秀教师,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素养课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社会素养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形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增加案例教学。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开设符合学校特色的特色课程、工作坊、系列讲座,举办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活动,或者将社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俱乐部活动。
社会素养课程涉及社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高校可以加强与司法机关、劳动部门、金融机构、电信公司等的互动与合作,让社会素养课程不被暂停、脱离实际,而是更加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生活。场景。这也将使学生更容易迁移所学知识。将知识和技能转移到现实生活的需要。同时,我们搭建和完善了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进入企业、了解职场的机会,并邀请行业专业人士和毕业生校友来校授课,传递前沿趋势和知识。回答问题。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社会素养知识也在不断迭代。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现实生活,缩短自己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使他们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激活。
《光明日报》(2023年4月14日第0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xianghudong.com/html/tiyuwenda/9424.html